学校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门诊规培

江西中医药大学:坚守中医特色 创新培养模式 ——中医专硕培养与中医规培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发布日期:2019-09-24 点击:

江西中医药大学 岐黄国医书院、研究生院   

(引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人才承载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保持和彰显中医特色与优势,我校从2014年开始了中医专硕培养与中医规培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改革与实践,201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规培改革试点单位,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双惟”基础素质与“名医”成才要素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授传承相补充的高素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我校针对中医专硕人才临证理论基础不牢、中医思维培养不足、临床能力训练不够,以及专硕培养与规培融合不能完全无缝对接等问题。我校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在院校教育中融入师授传承、在理论研修中强化经典思维、在教学实训中突出辨证论治技能、在临床实践中充实门诊规培,凝练了合格中医专硕人才应该具备的人文、专业和传承发展“三大素质”,构建了门诊规培和住院部规培“两段式”规培新模式,形成了多点位评价、全过程考核、注重有效反馈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中医专硕培养和规培实践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培养了一批信念强、素质高、理论实、技能精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
  针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我们充分遵循中医教育规律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着眼“厚基础、重经典、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我校坚持以德为基、以文为养、文医交融,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中贯穿医德医风培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传承发展素质的培养。倡导“重素质以固根本、厚国学以通人文、修经典以立思维、强临证以促实践”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经典活用、技能精准、知行合一”四大能力。
  针对中医核心能力培养问题,我们狠抓四个规范,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规范师授传承带教,积极倡导坐诊限号、示范带教和充分讨论的带教方式,实现“多对多”的群体化带教,采取“半天读书,半天临证”的书院式研修方式,使学生所学所悟所看所思融会贯通,达到知行合一。二是规范经典理论研修,开设《经典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等四大精品课程,搭建辨证论治学框架,培养学生系统辨识疾病的能力。三是规范中医基本功训练,制定中医技能实训大纲,对学生进行四诊操作严谨、诊疗程序规范的训练,强化中医基础知识考核,进一步提升中医临证能力。四是规范中医思维培养,建设具有助诊、预诊、会诊、音像采集、远程视频等不同带教功能的门诊规培基地,在不分科的诊疗环境中,培养学生整体思维。引导学生从病因、病机、病所三要素上综合分析病证,将辨证论治精神充分落实到临床诊病操作的具体过程之中。
  针对保持和彰显中医特色与优势问题,我们通过落实四项举措,进一步丰富中医内涵。一是强调学术传承,将名老中医案例库建设、名医医案示教、学术经验传承等确定为轮转科室必修项目,理论知识考核增加学术传承内容。二是丰富技能特色,开展热敏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优势技术、特色诊疗手段的训练,加强技能考核,提高学生处置水平。三是坚持名老专家教学查房,让学生体会中医观察疾病生死门的临床特征,提高学生解决疑难危重病例能力。四是增加中医案例实测,通过录音、录像或床边案例,综合历练、测试学生中医诊治疾病的能力。
  我校中医专硕培养与中医规培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中医信念坚定,没有一例更改“初衷”,100%就业于中医医疗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行业专家及社会机构的高度认可。中医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过用人单位的调查,对我校岐黄国医书院毕业的中医专硕研究生评价优良。2016年4月在我校成功召开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全国中医专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证会”,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对我校“中医专硕培养与规培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全省规培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中医药报、《本草中国》纪录片等媒体,对我校的中医专硕培养模式改革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报道。

编辑:吴天涵

审核:廖东华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抚生路666号     邮编:33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