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苏颂曰:“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厚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全,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果,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即收之,一房三瓣,一瓣有实一粒,一房共三粒也。”李时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
【别 名】 刚子、巴仁、巴果、江子。
【来 源】 为大戟科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被稀疏星状毛。叶互生,卵形,基部圆形或宽楔形,有 2 个腺体,先端渐尖,边缘有疏浅锯齿,掌状三出脉。顶生总状花序,花小,绿色,雌雄同株,雌花在下,雄花在上。蒴果长圆形至卵形,有 3 钝角。种子长卵圆形。花期 3-5 月,果期 6-9 月。
生于山谷、林缘、溪旁或密林中。现多栽培。
【产 地】 产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及湖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也产。以四川产量最大。
【采收加工】 果实成熟时采摘,堆放 2-3 天后再摊开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为卵圆形,具 3 棱, 一端平截,一端有果柄残痕。外表黄白色,有 6 条纵棱。 3 室,每室含种子一粒。种子为略扁的椭圆形或卵形。外皮灰棕色,略粗糙,有微突起的纵纹或网纹。横断面略呈方形。种仁外面包有一层薄膜,内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辛辣。
显微鉴别 果实及种子横切面 外果皮为 1列表皮细胞,有气孔及厚壁性多细胞的星状毛。中果皮外侧为 10 余列薄壁细胞,石细胞多为单个或成群散在,维管束周围细胞时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中部有 4-7 列纤维状石细胞,呈带状环列;内侧有 6-8 列径向延长的圆形厚壁细胞,壁孔少。内果皮为 3-5 层纤维状厚壁细胞交迭排列。种皮表皮细长方形,1 列,径向延长,径向壁呈不规则锯齿状弯曲;其下方有 1列栅状厚壁细胞,胞腔线形,外端略膨大;近内表皮处为数层切向延长的不规则形薄壁细胞,其间散有螺纹导管;内表皮细胞呈颓废状。胚乳细胞类圆形,充满糊粉粒和脂肪油,另含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为多角形。
粉末浅黄色。①星状毛由 6-15 个厚壁细胞组成,直径 129-210-525μm; 细胞壁增厚纹理明显,胞腔线形,近基部稍膨大,具孔沟,基部细胞 5-8 个,壁薄。②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纤维状,壁孔及增厚纹理明显;类圆形石细胞直径 25-63μm,长方形及纤维状石细胞长约77μm ,直径 17-45μm。③种皮碎片表面观,细胞多角形,内含黄棕色物质。④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长 225μm ,直径约 21μm ,一端膨大。⑤纤维状厚壁细胞直径约 20μm ,壁孔和增厚纹理均明显。⑥胚乳细胞类圆形,内含众多糊粉粒、脂肪油滴、草酸钙簇晶及方晶。
【成 分】 种子含巴豆油 50%-60% ,蛋白质约 18% 。巴豆油为有毒成分,主含油酸约 37% 、亚油酸约 19% 、肉豆蔻酸约7.45% 、花生酸约1.5% 、棕榈酸约 0.9%,硬脂酸、月桂酸、巴豆油酸 (Crotonic acid) 及巴豆酸 (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巴豆油的亲水性部含巴豆醇 (Phorbol)的双酯化合物;疏水性部分含 4-去氧-4a-巴豆醇 (4-Deoxy-4a-phorbol)的三酯化合物。此外尚含巴豆甙( Crotonoside ),水解生成核糖、巴豆毒素 (Crotin)等。
【贮藏保管】 置阴凉干燥处。防泛油变质。有大毒,注意存放。
【功 效】 性热,味辛。有大毒!峻下积滞,逐水消肿,祛痰。用于寒积停滞,腹水肿胀,喉痹;外用蚀疮去腐,治疮毒、顽癣。
【用法用量】 制霜用,0.1-0.3g; 外用适量,研末涂或捣烂以绢包擦患处。
【注 意】 孕妇忌服;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方 例】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巴豆、大黄、干姜,治寒滞食积阻结于肠胃,胸腹胀痛。
编辑:吴天涵
审核:廖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