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青年专刊)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作为一名青年中医,坐诊时最常听到的问题便是“学医多久了?”我每次都会自信地回答“快7年了”。经过本科5年,研究生1年多的学习,我终于取得了自己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可以合法行医了。我自诩看过不少医书,且跟诊过老师,所以信心满满地找到一间诊所坐诊。然而现实却给我上了一课。
得益于诊所医生向病患推介,我一开始就“享受”到日诊20人次上下的“幸福”,其中治疗最多的疾病是小儿咳嗽。作为岐黄国医书院的一名研究生,我十分重视中医经典和外感疾病的学习,老师也常说“小儿脏腑轻灵,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应药”,所以我一开始便预想着“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然而事与愿违。
最开始坐诊的几周,服用1周中药后明显有效的患者甚至不到1/3,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小小咳嗽怎会如此难治?理论到临床的鸿沟怎会如此之大?
这时,我想起了江西中医学院(今江西中医药大学)首任院长姚荷生先生的一句话:“医生真正的老师是病人,他们会真实详细地告诉你治疗的好结果和坏结果,因而每个医生的本领都是在病人身上练就的。”于是我带着问题,经过阅读、咨询与思考,得到了以下答案:
第一,这些患儿都是反复长期输液、雾化的患者,素来体质就不好,经常外感、食纳不佳、舌苔花剥比比皆是,脏腑已然“重浊”,大多患儿都已经咳嗽了几周甚至数月,正气都有不同程度损伤,辨证不够精确。第二,因为患儿药物的剂量下得太轻,约为成人量的一半,有病重药轻之疑。第三,我缺乏经验,又不了解患儿家长心理。家长大多十分着急,想短时间内就见到疗效,在停用“偏压制”的止咳药物后,通过中医“因势利导”的治疗,很多患者在2~3天内咳嗽出现不同程度加重。而我事先与家属交流得不够充分,所以中途有不少家长选择停服中药。
摆正心态之后,通过复盘病例,我总结了一些辨证思路,以咳嗽本症鉴别诊治试举三例。如见“咽痒而咳,或气上冲,晨起咳嗽较多,痰较黏,或浓,难出,咳甚欲呕,多无卧则咳,或有睡后咳嗽”,多为“太阴湿邪郁热”所致,当用陈潮阻先生的麻枇三仁汤(三仁汤加枇杷叶、麻黄)加减;如见“咽痒而咳,气上冲亦常见,入夜则显,卧后加重,或卧后即咳,咳甚干呕,痰少难出,质地如鸡蛋清样或量少而泡沫多”,多为“太阴少阳风湿饮阻滞”所致,当用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加减;如见“单声咳,或咽痒,多咽喉无所苦而咳,吹风加重伴随流清涕,多无卧则咳”,多为“营卫不足,风湿郁肺”,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治疗,并且根据正虚的情况,加太子参、白扁豆、黄芪等补益脾肺气阴之品。
总结经验后,我对每位患儿家属都事先交代好可能出现的服药反应,如可能咳嗽增多而吐痰顺畅、呕吐痰液,甚至出现发热等表现,并且嘱咐禁食牛奶水果等冷物,注意避风保暖,并时时随访,解疑答惑,以提高患儿家属的信任度。
小儿咳嗽看好后,我仿佛打开了门路,慢慢便有腹痛、鼻塞、风团、湿疹、注意力不集中、腺样体肥大等小儿前来就诊。小儿的病看好了,家长们也来看诊,胃痛、失眠、月经不调、手足麻木等等,逼得我又回去翻书。如此,真达到“半日临证,半日读书”的境地了。
所以疗效不佳时我们不必灰心,沉下心来向患者学习。失败乃成功之母,青年中医一定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青年专刊)
编辑:龙厚恺
审核:聂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