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抚生校区的岐黄中医门诊部,一排排示教诊室设计为里外套间。刚跟师两个月的研一学生熊笃先在外间对患者进行四诊信息收集,完成“理法方药”完备的电子病历,随后到进入里间,他的导师徐升一边看病,一边讲课,与学生讨论诊疗方案,对病历进行修改,形成另一版病历——一个病人,两套病案,这样的师生诊治模式在岐黄国医书院已经开展多年,凝练出“传-练-比-悟-习”的师承规范。
门诊跟师现场
2012年,“岐黄国医书院”落户江西中医药大学。书院以“强信念、诵经典、重临证、倡悟性、善传承、勤总结”为重点,让学生早临床、多实践。“学生半天读书,半天临证,把课堂放在临床第一线。”岐黄国医书院党委副书记龚安介绍,在这里,学生入学9个月内要完成门诊规培,每周不少于4次门诊跟师,独立书写门诊病历。
经过十年发展,岐黄国医书院成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一块招牌,也创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晓辉介绍,江西中医药大学构建的院校式、师承式、书院式“三式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补充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中医人才成才很多时候靠悟性,需要师父传授。”刘晓辉感慨。中医临证要反复训练并手传心授,岐黄国医书院的“书院式教育”中“潜明合予”理念正契合这一要求。
问诊时诊病、辨证都有技巧,“对于咳嗽,你要问患者是喉咙痒还是有痰,或者是一股气冲上了就想咳?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才能找到症状产生的病机。”中医四诊技能实训课的老师孙寅翔举例说。书院重视把需要体悟的“潜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明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此,书院使用《中医思维方法与实训》《中医四诊技能实训》等原创教材,重新组合课程体系,规范跟师带教,增加中药炮制等实践课,让学生在临床少走弯路。
几间诊室挂牌“明医传承工作站”,书院培养办主任聂瑞华解释说:“这个‘明’首先指老师自己要明辨病情,其次还要讲清楚医理。”教学相长的氛围下,书院注重遴选德医双馨、医药圆融、能治能讲、善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团队。
“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我们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中医信念坚定、中医思维能力强、经典理论熟悉、辨证论治技能扎实的人才。”岐黄国医书院党委书记聂国林说。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龙厚恺
审核:聂国林